导航栏

×

古代礼仪举止常识

发布时间:2025-04-13

古代礼仪举止常识(集锦九篇)。

古代礼仪举止常识 篇1

《礼记·礼器》记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尊敬的是长者。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人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对菜肴的摆放也有规则。早在《礼记》中就有关于宴会食序的记载,先饮酒、再吃肉菜而后吃饭的程序与现在大致相同。在有十六种菜肴的`宴会上,菜肴分别排成四行,每行四个。带骨菜肴放在主位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饭食靠在食者左方,羹汤则放在右方。切细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近些。葱等佐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陈设干肉牛脯等,那就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宴会有献宾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到宾客席前请饮,称为“献”;次由宾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饮,称为“酬”,这样合称“一献之礼”。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陈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礼》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兽,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嘐羹,毋刺齿,毋歡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歡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的大意是: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如果和别人一起同器食饭,手上不能有汗泽。不要用手撮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食器中。不要猛饮汤汁像流水发出声响。咀嚼时不要让口中发出难听声音,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陈不好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中,不要把咬过的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热饭使其变冷。吃黍饭不要陈用筷子,但也不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不可以大口囫囵地喝汤,也不要调和羹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肉醢汁。如果有客人在调和羹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酱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时不能并在一起吃。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碟子交给旁边伺候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古代礼仪举止常识 篇2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古代礼仪举止常识 篇3

生育的礼仪习俗:

诞生是人生的开始,诞生意味着家庭血脉的繁衍与继承。

家庭、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对人的诞生都非常重视。

报喜

婴儿的出生是一种非常重大的事情,要立即向娘舅家报喜,报喜的礼品往往是一只鸡,如果生男孩就送一只公鸡,如果生女孩,就送一只母鸡;也有的地方送蛋,单数为男,双数为女;广东、广西等地方则送荔枝、龙眼等。

报喜的目的除了表示与亲戚分享得子的喜悦外,同时含有便于娘舅家备办婴儿衣帽等日常用品的意思。

洗三

洗三又叫“贺三朝”,是家庭、家族、亲朋好友庆贺添丁进口的仪式。在某些地方婴儿出生三天时,主人会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主持洗三仪式,为婴儿洗身,一边洗,一边念诵祝福的喜歌。洗浴完毕,主人备酒菜或汤面招待亲朋好友,俗称“汤饼筵”,也叫“吃三朝酒”,亲朋好友则说一些长命百岁之类的吉利话。

“洗三”仪式的举行意味着人生的开始并得到社会的正式认可。

抓周

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文南向坐”。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老、故、逝、终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八个字。旧时迷信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方;三公面向北方,以站在东方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西,以西为上。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汉代以右为上。“左迁”表示降职。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抓周也称周啐、周岁礼。此时的婴儿已能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即将步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于是便有了“拈周试啐”的习俗。这一天,家长以文房四宝、算盘、农具、秤尺、剪刀、玩具、糕点等放在桌子上,用以预卜孩子的将来去向。如抓到文房四宝,则预示孩子将来一定会读书;抓到算盘,一定会经商;抓到农具(纸做)一定会耕田种地;抓到玩具,预示着贪玩;抓到糕点,预示着好吃。不过,无论抓到什么,客人们都会借题发挥,夸赞孩子聪明伶俐,前程无量,好让主人高兴。

现代生育礼仪习俗:

现代的生育礼仪远没有传统生育礼仪那么复杂。然而一个年轻的生命来到人世间,毕竟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所以对于满月和百日还是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亲朋好友知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后,也会携带衣服、食品、水果、玩具等礼品陆续去看望产妇和婴儿;在满月那一天,部分家庭会摆上满月酒,恭请亲朋好友光临,感谢亲朋好友送来的礼物和祝福;在百日那天,农村甚至部分城里人仍然盛行给婴儿打制长寿锁、百家索或手足镯子等;在周岁时,外公外婆还会送来衣服、玩具之类的礼物。

古代礼仪举止常识 篇4

1、春节: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2、元宵节: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3、寒食: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4、清明: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5、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天上的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7、中秋:又称团圆节。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8、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9、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零点时,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1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11、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12、生辰八字: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13、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14、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这是九拜中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15、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16、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7、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古代礼仪举止常识 篇5

1 刘备三请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想一想:刘备为什么能请到诸葛亮?如果第三次还请不到,他还会去请吗?为什么? 1

2 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古代礼仪举止常识 篇6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带有标志性的服装,这就奠定了职业装的基本风格。古代帝王冕旒、九品顶戴,以至各级衙门里的衙役装,甚至于儒生的`长衫、武将的铠甲、兵士的统一着装,都应属于职业装范畴之内。因此文士儒生被称作“青衿”,兵士被称为“甲士”,都与服装有关,可见服装早已成为某种职业人士的代表或标志。

在中国汉代,就有以服饰来标明职业的明确记载,《后汉书·舆服志》中写道:“倘书帻收,方三寸,名日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这已直接说明了服饰与职业的关系。

中国宋代城镇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装突出显示出服饰社会化的必要性,因此得以逐渐趋于定型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写:“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这种社会对于职业装的无形制约,实际上是社会文明的表现。随着明清商业资本的发达,商人的形象已逐渐定型化,如青布帽衬、黑布马褂、灰布长袍,见人垂手低头而立,不如此便被社会上认为不规矩。

古代礼仪举止常识 篇7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的影响,其内容深远博大,浩渺无涯。古代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但长期以来,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交融并存的状态,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弃其糟粕,与时偕行,科学利用。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修身立业之基。从现代管理学中延伸出来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礼仪规范,也正在成为众多企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礼仪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修课,在公共关系、对外交往、商务活动、职场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完善的礼仪文化成为企业职业化、规范化管理和国际化程度的标志。

礼仪文化建设对企业形象和企业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礼仪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素质。通过礼仪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礼仪文化也是企业形象资产最好的容器。员工通过公司立身处世,成就个人价值。公司通过员工服务用户和社会,成就社会价值。每一个企业的员工在职场上的表现与行为都是企业形象的缩影,社会往往透过员工行为对企业进行评价。因此,建设并不断完善企业的礼仪文化,从而使公司员工了解现代企业活动中的基本礼仪规范,不仅体现了员工自身的素质,也同时折射出公司的企业文化水平和经营管理境界。加强礼仪文化建设力度,可以内修企业素质,外树企业形象,是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礼者,敬人也,企业的礼就是企业的人文。礼仪文化建设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涉外企业,随着服务领域和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交流亦逐步增多,除了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的管理水平,还必须掌握如何与人相处的法则和规范。这就要求企业自身的礼仪文化要有一定的内涵和高度。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生活中,礼仪依旧是每一位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要学习和讲究礼仪。这样,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而且也有助于维护自己乃至所在企业的良好形象。

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在古代,礼仪主要分为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其中政治礼仪主要包括祭祀礼、君王的觐见礼、军礼,生活礼仪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飨燕饮食礼,宾礼及傩仪。现代礼仪根据适用范围分为政务、商务、服务、社交、涉外礼仪等几大分支。礼仪文化与企业文化中其他文化系统相比,礼仪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表现在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和变动性。其中相互交错,多元并存。

针对性强、卓有实效的文化建设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技巧的外在表现。除日常的大众礼仪外,不同的企业所属产业不同,对礼仪的要求侧重亦有所不同。

在古代礼是六艺的构成部分,是“士”修身的基础,也是儒家弟子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首当其冲,礼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在古代,无论是朝廷之上还是民间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依礼而行,不得逾越半步。在古代礼仪上超过标准的用礼称之为逾制,逾制会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的,严重的还会犯"僭越"之罪,如果触及君王的权威,还会带来杀生之祸。所以,在古代依礼而行,循规蹈矩是非常重要的。

“五礼”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最重要的五个方面的礼仪系统。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

从周至清,五礼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或因地制宜,或约定俗成。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礼的系统,掌管中央政权,管理万千子民。后来少数民族统治者也逐渐引入汉人的礼仪系统来管理百姓。礼的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起到了稳定社会,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即使是民国时期,政府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可见礼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生存于中国大地上的现代企业,不可能跳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而独立生存,中华千年文化的孕育,发展,礼的观念早已深深的根植在民众心中,并成为日常行为基本准则。周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现代企业,也要融合传统礼仪的元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常态下的合乎规范的企业新礼仪,并形成自己独有和特色的企业礼仪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代基本礼仪的了解,来进一步思考现代企业管理中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吉礼

吉礼:五礼之冠,是指祭祀有关的典礼。主要指对天神,地祗和人鬼宗庙(祖先)的祭祀典礼。封禅是历代最大的吉礼。

在现代犹如法律和最高道德的要求,在企业中,是基于符合国家法律的企业管理基本制度的表现,是企业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是企业的使命和宗旨。

凶礼

凶礼: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如: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

在现代企业中可以演变为企业中的具体管理制度,以及各种具体事件的处理办法和作业流 程,并通过流程的管理来应对企业中可 能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而通过礼仪(流程)规范企业行为.

宾礼

宾礼:邦国间的外交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朝拜,会见,会盟。

企业内部和对外的基本礼仪规范,如上下级沟通的礼仪,跨部门沟通和协作的流程,执行指令和回馈的机制。企业和外部发生业务的商务礼仪规范。

嘉礼

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和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如: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

企业特定的庆祝活动,用以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增强影响力。企业中职员的着装,安全防护,身份识别,待人接物语言表达的礼仪规范。岗位培训和表彰的方式。

军礼

军礼: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军武之礼。如: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

依照企业组织架构做出的人员考核和组织任免,同时依照企业绩效考核方案并依照客观的数据和事实做出的考评。

在现代企业中,建立规范的组织建构,明确组织分工,具体的岗位职责说明都是企业礼仪的基础,没有做好相应的组织准备,企业礼仪就会陷入随意性的泥淖,在企业发展和日常的工作中就会失去条理和逻辑性,就会在日常工作中容易产生大量的工作纠纷,进而浪费企业的资源,同时不断扭曲工作流程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导致徒劳无功的失败。

所以,在现代企业中制定合乎实际的员工行为规范,沟通流程,作业流程,并通过不断的宣导和纠正,努力使企业行为不断的规范,直到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具有企业特色适用的礼仪文化。

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随意的偏离企业既定的礼仪规范,以保持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样企业就形成有章可循的氛围。不因人治而疏乱,不因人情而扰规。所有员工都依照统一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工作,驱力于一处,企业的使命和精神就有了实现的基础!

古代礼仪举止常识 篇8

【元旦】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代礼仪举止常识 篇9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礼仪要追溯的古时候,古人云:繁文缛节,可见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古代礼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传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代表礼敬、和睦,集知识、趣味于一体。人管是何时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

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跪拜礼的废除,是对森严等级制度的挑战,辛亥革命后清风一缕,寻求人性自由的思想,使得这些习俗逐渐瓦解,移风易俗风潮此起彼伏。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作揖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打拱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跪拜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