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5-06-07听说电影观后感(收藏3篇)。
听说电影观后感 篇1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
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
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
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中学范文网 F215.coM)
如:看了《林则徐》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们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
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
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
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
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听说电影观后感 篇2
今天下午,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部感人的电影,影名是:《小小的我》。
这部电影的小主人公名字叫做栗欣,可怜的她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手和双脚,而且身体有些部位也受伤了。栗欣非常羡慕可以上学的小朋友,因为她不能上学,她的愿望是能够去上学。栗欣有一次自己扶着走到了学校,恳求老师们给她上学,可是老师们没有同意;经过多次恳求,主任终于肯让她上学了。但是栗欣身体的残疾使她不能写字、画画、跑步、跳等,耽误她上不了很多课。但是,坚强的栗欣没有放弃,她依然每天坚持学写字、学画画,把母亲帮她织的很多双小手套都弄得到处是血。栗欣学了知识,还把知识教给别的同学,许多同学都默默地向她学习。而且,小栗欣还助人为乐,她经常帮助别的同学。她听说祖威的小叔住院后,也去安慰叔叔,告诉叔叔做人的道理,让叔叔坚强地活下去。最后,栗欣的伤越来越严重了,她活不了多久了,每天只能大量的吃药,但是她仍然很乐观地面对生活。听说栗欣住院了,很多人都去看她,给她带来了礼物,并且开会表扬、赞诵栗欣。可是,栗欣还是离开了人间,她还不住地感谢那些曾经给过她温暖的人。
我没有栗欣那么坚强,因此我要向她学习。栗欣虽然伤口经常疼,但她总会说:“我没事儿,不用管我。”栗欣临死时,总是很乐观的面对生活,她总会说:“世界真美,活着真好哇!”如果我生病了,总会想:好痛苦啊!好痛苦啊!所以,我也要学习栗欣那么坚强。栗欣学走路时,一次一次摔倒,又一次一次重新爬起来;看到这里,我的眼眶里满是泪花。栗欣学写字时,手出血了又换一双小手套继续写,一定要学会写字,她还经常自学练习写字。
虽然栗欣离开了,但是她的精神还在,她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我一定要学习栗欣那么坚强!
听说电影观后感 篇3
《亲爱的》看完之后就会知道他为什么说黄渤的表演非常准确,为什么说赵薇的表演是神来之笔,为什么会说这是一部温暖的电影。
其实除了黄渤之外,这部电影的每个演员应该说都非常准确。因为编剧非常的厉害,无论笔墨多少,几乎给了每个角色一个非常完整并且立的住的表达,郝蕾、张译、佟大为,剧本给了他们非常刻骨的小细节,让他们的角色跃然纸上。甚至福利院院长、派出所警官、法院法官,都通过寥寥数笔,让人清晰的看到他们的立场乃至风骨。
除了李红琴。
故事发展到李红琴这里,如果别的导演来拍,大概就可以结束了,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改名叫《打拐》了。但是导演和编剧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不是仅仅想让观众看到一个值得同情但距离我们遥远的故事,他们想让观众看到这个世界的全貌,残酷但也有温暖,让人无论经历了多少苦难,仍然有活下去的勇气。所以李红琴单纯善良,无依无靠,却同样的执着勇敢,温柔包容,为了所爱的人可以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李红琴最初几乎是站在剧中所有角色的对立面的,甚至包括后来帮助她的高夏,她跟剧中所有的角色都有激烈的冲突,她就像土地一样,吸收了所有的惩罚和怨恨。但是与我们印象中的那种社会底层动辄以死抗争的悲情不同,她这个角色的身上带着浓浓的“文明”气息,她知道找派出所开证明,她知道找律师,她知道用她仅有的资源去最大限度的在合法的范围内交换她想要得到的东西,尽管可以想象她在知道的过程中经历过多少困难,但是她的一切,都让这个故事没有陷入一个死结,让所有人都看到,用另一种方式处理,可能事情就是另一种面貌,而任何你不理解的人或事,其实都有你不了解的一面。
如果说电影对于其他角色是精工细画,到了李红琴这里却几乎是泼墨写意了。因为这个角色,要承载的意义太多,任何的小细节,都会流于刻意。而她的命运,是所有观众可能都不敢想像,不敢代入的,每个人处于那个位置可能都会不知所措。所以导演就让观众远远的看着她,几乎没有正面近距离的特写和小表情小细节,全部都是斜侧面或者全景。角色的性格基本上全靠演员对角色状态的精准把握来表达。这种时候,赵薇对角色深刻的理解能力就发挥了她最大的效力,她整个人就在李红琴的状态里,而不仅仅是某一种情绪里,真实的东西总是最有力量,她的表演就是真实到只言片语就让你看到她的心。
有人说,李红琴这个角色有点演技都能演。用演的,我相信有人能演出她的单纯善良,有人能演出她的执着坚强,有人能演出她的温柔包容,但是把这一切都能融为一体,把角色变成一个这样有血有肉,丰富又可信的角色的,我相信对所有女演员都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不是仅仅靠“演”就可以的。这还需要演员有一颗充满同情包容的心。而如果李红琴这个角色没有如今赵薇演出的效果,那么田氏夫妇的失子之痛如何修复、高夏的势利狡黠如何救赎,乃至韩总的执拗寻子如何释怀,都失去了可信的力量,而电影,也失去了这层温暖的底色。
可以说,只有看懂了李红琴,才是看懂了电影。
-
更多精彩的听说电影观后感,欢迎继续浏览:听说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