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书范文网

导航栏

×

电影《红旗渠》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12-22

电影《红旗渠》观后感系列。

多多观影学习到的知识不亚于多多读书,其中的情节更是深深引起了我的共鸣,观赏了之后,我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怎样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观后感呢?你看过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吗?以下内容是编辑特地整理的“电影《红旗渠》观后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电影《红旗渠》观后感 篇1

全剧开篇,告诉了人们:干旱,曾让林县人祖祖辈辈刻骨铭心。1959年,林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境内4条河流干涸,水庫见底。同时,由于缺水发生了三件痛心事:一是水生娘因打碎水罐而自尽。二是水利局技术员吴念祖妻子因缺水病故。三是当地百姓、家族因缺水、找水、争水产生矛盾冲突,瞎子叔因找水摔伤死去。

面对天灾人祸,以县委书记林捷为代表的县委班子,经过反复调研,代表人民的利益,县委提出从山西平顺的浊漳河修渠引水,时称“引漳入林”工程,后更名为“红旗渠”工程。

引漳河水入林县,修建红旗渠,是一个巨大而又艰难的水利工程。当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地形险峻,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施工险象环生,如7800米的渠首拦河坝工程,太岁山炸一座山,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的狼崖洞,后改为“青年洞”。

当时,林县的家底,只有300万元储备金,技术条件与机械设备落后,仅有28名水利技术人员,物质匮乏,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培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没有白灰、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平仪,青年突击队自己做。工地搭建的席棚不足,许多建设者就睡在山崖下、石板上、石缝中;粮食不足,就吃杂粮、挖野菜、捞水草;许多林县人外出务工,攒下几元、几十元钱,寄回来支援修渠。总之,林县人民为修建红旗渠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先后有30多万人次上山劳动,81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尤以共产党员、水利技术员吴念祖,从一开始的没计、测量,到牺牲时仅有27岁,一直战斗在工地上。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林县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坚韧不拔。这一点既表现在学生们到红旗渠工地齐声背诵《愚公移山》篇章的镜头,也渗透在恩师路长信教授,在学生吴念祖牺牲后亲赴红旗渠工地,担当起技术总监,并收水莲做学生等催人泪下的场景中。

剧中还演出了一些人对修建红旗渠的干扰,表现出红旗渠修建不仅要克服自然环境险峻、物质条件匮乏等困难,还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解决观念落后等问题。这种干扰更凸显了以县委书记林捷为代表的县委多位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与责任担当。特别令人感动的一幕是林捷坚持修建红旗渠二期工程,让石头爷刻一石碑“林捷千古罪人”,并立誓:如果失败,将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50万人民谢罪。

剧末,林捷因挪用国家专项资金用于修建红旗渠工地而被审查,当时县委班子成员、银行行长、水利局长等多位领导以主动揽责来保护林捷,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林捷的人格魅力和林县县委的凝聚力,以及共产党人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

剧中还介绍了红旗渠总投资6866万元,未发生一起贪污和挪用修渠物质和资金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在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期,自筹资金占总投资的85%,巨大的工程,少许的资金,靠的是全县人民,勒紧裤带,省吃俭用的义务奉献,干下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工程。这不正是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真实体现。

剧尾还介绍了红旗渠,从1960年的2月到1969年7月,先后有30多万人次的林县儿女自带工具,自备口粮,风餐露宿,在太行山中苦干9年多,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604万立方,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由原来的2万亩水浇地,发展为54万亩,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早、水贵如油”的历史。

红旗渠,在太行山上蜿蜒流淌至今,今天看来,它是滋润百姓的“生命渠”,是催人奋进的“幸福渠”,更是永不断流的“精神渠”。红旗渠精神已深深沉淀并铸造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岸脊梁,将不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也许就是本剧带给观众的重要启示。

电影《红旗渠》观后感 篇2

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11月14日,广电总台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电影,回望修渠初心,感受坚守力量,汲取媒体融合发展动力。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以“追梦”为主题,以红旗渠为元素,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再现了当年修渠的峥嵘岁月,演绎了平凡人生的梦想力量,体现了新时代中华儿女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忘初心、对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看到电影里熟悉的太行山、红旗渠、老书记杨贵等场景,大家倍感亲切和骄傲,再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年林县人民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纷纷表示,要把红旗渠精神学习好、传承好、宣传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牢精品意识,讲好林州故事,为加快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加油鼓劲、营造浓厚氛围。

市广电总台融媒体运行部主任 赵敏:《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是一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影片通过回顾和再现那段艰苦的岁月,让我们重温了那段难忘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一定要从中汲取力量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更应该用好自己的镜头和文字,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林州故事。

市广电总台文艺部 王小惠:观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之后,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同时,也因为自己是林州人而感到十分自豪。作为一名林州人,在新的时代中,我们将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传承红旗渠精神,做好林州人。

市广电总台文艺部 赵丽: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把红旗渠的精神融入到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也希望大家闲暇时间,带着家人和孩子走进影院来,一起来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让我们的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电影《红旗渠》观后感 篇3

电影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以“追梦”为主题,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讲述了垂暮老人石头为了追忆参与修建红旗渠的难忘岁月,决定带孙子骑行重走红旗渠,并探访当年修渠老友,然而他们在路上却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重重障碍,为实现心愿,他们克服了一切困难,终于完成了追梦之旅的过程。

影片中,“隧洞塌方”“凌空除险”等当年修渠的大事件一一再现,太行山风景、红旗渠飘带等现代林州的新风貌、新发展也一一展现。红旗渠的修建改变的不仅是林州缺水的面貌,更是重新塑造了我们林州人民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锻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壮丽诗篇。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

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坚持群众路线。什么是群众路线,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要了解群众的疾苦,帮助群众去解决问题,是我们党在做每一件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个国家工作人员,只要秉持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信念,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就没有干不成的工作。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敢于担当。当人民需要集中办大事的时候,杨贵书记所展现出的是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到大量细致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始终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

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勇于开拓。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着勇敢、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修建红旗渠就是一个充分的佐证。通过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我们认识了技术骨干吴祖太,他一心扑在建设工地,忍受着丧妻之痛精心勘测设计出一张又一张施工图纸,当王家庄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入洞查险,不幸被坍塌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没有这勇敢无畏的精神,就不会有今日的伟大的红旗渠工程。

我们这代人虽然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但不能忘记那些吃苦的岁月,红旗渠精神让我们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要努力工作,担当起我们这代人应有的责任,奉献出我们青春和力量。

电影《红旗渠》观后感 篇4

11月15日上午,支队组织大家在二楼会议室观看纪录片电影——《红旗渠》,这是一次荡涤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升华精神之旅。

观看完《红旗渠》,我的思绪不知不觉被带回到1960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他们没有对贫苦的生活环境低头,更没有向贫瘠的自然环境屈服。在漫漫十年的日夜里,他们住山洞,睡帐篷,吃咸菜,啃窝头,凭着敢想敢干的劲头,完全靠双手和铁锤、钢钎等自制工具,奋战于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不畏艰难险阻,逢山凿洞,遇壑架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在太行山上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的壮举,也实现了重新安排山河的誓言。青年洞、夺丰渡槽、南谷洞水库、红英汇流、渠首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一直回响在脑海,萦绕在心间。那绵延几千里红旗渠上一块块人工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红旗渠精神”的真实写照!4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不由感慨万分,隐隐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到民族精神,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也给予我们无穷力量。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感染折服着一代又一代人。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发扬传统、展现本色,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而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鼓舞引领着我们。作为瓷都特警,身上更是焕发出着这种精神。在炎炎烈日下的古县衙路旁,在呼呼北风里的支队操场上,在平时训练中,在日常巡逻时,无不体现了我们这个战斗集体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特警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还不满8岁,不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发展规划,都正值“艰苦创业”时期,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发扬“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特警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用似水的年华扬起“首战用我”的风帆,用如火的激情开动“用我必胜”的大船,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和职业内涵,为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保驾护航!

电影《红旗渠》观后感 篇5

正式定档12月6日 《红旗渠》再现60年代场景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新中国建立后,在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指示下,林州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指挥下团结起来“劈开太行山”、建设“红旗渠”。影片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讲述了队长石天林在带领村民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危险。

时光不老 红渠永在

拍摄这样一部关于建设红旗渠的伟大壮举的电影,需要大量的搜集资料以及极为准确的考证。这对于导演李正伟这个土生土长的林州人来说,显得十分得心应手。导演在拍摄之初就做了大量工作,考察红旗渠纪念馆,走访当初参与修建红旗渠的老人,从这些亲历者的口中,试图还原一个有关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通过影片的预告片可以看出,导演和剧组的努力是成功的,电影极为真实的刻画了上世纪60年代“建设红旗渠”的场景。

重走红旗渠之路 祖孙两人的冒险

电影的主人公石天林由著名演员白志迪饰演,他和饰演孙子栓柱的小演员阿斯卡两人通过默契的配合,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忍俊不禁的戏份。两人在骑行路上遇到了许多故人,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拍摄过程中,白志迪亲身上阵,克服环境的艰苦和体力的不足,敬业精神值得敬佩。

吴迪 饰演 青年石天林

爷孙骑行

电影中祖孙二人的重走红旗渠之路,一老一少代表着光荣与传承,用一个寻找的故事,回溯历史和先烈,在有趣的电影故事中寓教于乐,教导年轻人继承先辈的遗志,弘扬红旗渠精神。难能可贵的是,电影也对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以自己的视角提出探讨意见,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

影片剧照

影片由河南帝星影业有限公司出品,北京枫尚嘉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独家宣发,总顾问:吕侯生,总策划:王宝玉,策划:孙建铎,编剧:王献青,总监制:张惠民。

“时光不老,红渠永在”

一段跨越60年的恩怨故事 一首写给红旗渠人的致敬赞歌

电影《红旗渠》观后感 篇6

10月17日,电视剧《红旗渠》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开播,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电视剧《红旗渠》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苦难的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克服重重困难,穿山凿洞,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在壁立千仞的群山之中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林县人民的饮水和灌溉问题,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的热播,对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的生动实践,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丰碑,是党领导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光辉典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感悟初心、强化担当,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成为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成为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的践行者,成为迎难而上、敢挑重担的先行者,用实干创造,用奋斗作答,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不朽业绩。

电影《红旗渠》观后感 篇7

很长时间看电视剧没有流眼泪了,但《红旗渠》这部三十一集的电视剧,却让我几次落泪,不得不写下一点儿自己的感想。

电视剧《红旗渠》以质朴清新的气质亮相荧屏,让新时代的人们再次感受五十多年前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动人故事。

红旗渠的修建始于1960年,那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林县人民更困难,难就难在水上。人不吃饭,可以活上三天,但喝不上水,一天都活不成。水在林县,确实是关系人民群众生死悠关的大事。

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在没有上级资金支持的条件下,林县县委从人民的需要出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体现了今天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红旗渠精神。

“引漳入林”,是改变林县千年缺水,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但又是困难重重,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工程,没有一股热情和毅力是做不来的。

红旗渠的精神,体现在筱怡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到工地上齐声背诵《愚公移山》的声音里。

也体现在白发苍苍的路教授亲赴一线,收水莲为徒,完成学生吴念祖因壮烈牺牲而没有完成的作业的路程上。

剧中,令人感动的场面很多。出了事故后,县委书记在人们情绪低落时,在追悼会上,搬出“千古罪人林捷”的活人碑,表现的就是一种担当精神。

在修渠遇到困难,面临要不要继续下去的艰难选择时,县委一班人坚定信念。县委书记林捷立誓:“如果失败,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百姓谢罪。”表现的就是不达目的,永不放弃的钢铁意志。

当“挪用公款”被问责,作为县委书记的林捷被带走时,竟然没有时间吃妻子包的送行饺子。(估计要被判刑)对于这一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犯罪行为,大家不是推脱,县委一班人包括银行行长都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他们这样做,“不是出风头,不是争名誉,而是担罪责!”

所有这些,都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

从古代开始,就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让人立志的故事,以前我们听的是神话、是传说,但这部电视剧却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中国现代的“愚公”,他们挖山凿渠,奋斗不止,他们不惧牺牲,无私奉献,不是为了自己,为的是人民,目标是未来。

这不再是传说,而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血、有肉,有脾气、有性格,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种精神,在群众那里,就是不向命运低头,是敢于奋斗,不屈不挠的意志;在党员干部身上,就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全心全意办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使命使然。

演员于震饰演的林县县委书记林捷,是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典型代表。他所表现出一股正气和霸气,不畏来自上面的压力,有担当、敢负责,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令人钦佩,特别是“战争年代喝了人民一碗水,今天要还给人民一条河”,这句不忘初心,一心一意为群众的铿锵言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技术员吴念祖献身水利事业,执着、严谨、认真的精神风貌,水生、老石叔、水莲、桑红、大海、冯老师、孙副县长以及河娃等一大批人物形象,不落俗套,真实可爱,活跃于人们的印象中;就连余副书记、童主任、忽悠等几个被鞭笞的人物,虽然可气,但也真实、立体、鲜活,仿佛就是生活在你身边的人物。这些是这部电视剧在塑造人物上可喜的收获。

勿庸讳言,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不仅有同自然界的奋争,也有与不同思想和认识的奋争,这里面没有阶级的对立,但同样也是波澜壮阔、扣人心弦,它所阐述的同样是一部党领导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奋斗史。

这条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物质意义上的石砌水渠,更是一条承载着价值追求的精神之渠,它激励我们几代人的前进与奋斗,这种精神,将生生息息,永不断流!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