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书范文网

导航栏

×

沉思有感

发布时间:2023-02-03

看沉思录有感精选。

为了防范未知风险我们可以写一份完善的策划书。一份策划书写好了就像吃了定心丸,你是否苦恼于写一封策划书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看沉思录有感精选”,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看沉思录有感 篇1

过这样一种生活:摆脱激情和欲望,心灵冷静而达观。痛苦和不安只从内心生发出来,也只从心灵深处消除,而消除它们最初也许要用一年,用数个月,渐渐只用几天,甚至是一天,几个时辰。如果痛苦和不安一经生发,即告消散,就像水滴落进炽热的火炭。

过这样一种生活:既坚持劳作,又退隐心灵,保持精神一隅的宁静。

过这样一种生活:让思想严肃、庄重而纯真,让生命甜美、忧郁和高贵。

过这样一种生活:学会沉默,因为没有太多闲暇。学会尽义务,爱孩子,爱爱人,爱父母,爱他们甚过爱那些所谓紧迫的事务。

过这样一种生活:既不被别人左右,也不去左右别人。

过这样一种生活:不奇怪,不惊骇,不匆忙,不拖延,不困惑,不沮丧。不用笑声掩饰焦虑,对幸运的事情不推辞、不炫耀,毫不做作地享受,失去也不惋惜。

过这样一种生活:一日之始,即意味着将会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孤僻的人。但是,不要恨,要怜悯,因为他们知道善恶而无力选择善,知道美丑而不觉己身丑。

过这样一种生活:每时每刻都要思考,以摆脱别人的思想,也不把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不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像往泥里钻的葡萄根,而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不让自己的心声寂寞地说出来,又寂寞地消散,要听得懂灵魂在唱歌。

过这样一种生活:不因为想得到,所以去伤害,因为因欲望而引发的罪恶比因失去而引发的罪恶更罪恶。

过这样一种生活:不摧残灵魂,不脱离本性,不因为被排斥和被攻击而愤怒,不过于欢乐和痛苦,言行必真诚,做事必思考。

过这样一种生活:不怕死,因为死合乎本性,所以死不是罪恶;而怕生命消散之前,对事物的观照和独有的理解如雪化冰消。

过这样一种生活:尊重自然,花正开放,果实腐烂之后却留香,谷穗低垂,猫跳跃,小鱼在水里游动。尊重自然会使心灵愉悦。

过这样一种生活:不因装得有学问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不喋喋不休和忙忙碌碌,让嘴巴空闲下来,身体如果有可能的话,也不必转动得像陀螺。

过这样一种生活:知道安宁不是别人给的,知道没人可以随心所欲,知道被称赞、被仰望、被逢迎,不等于被接受、被喜爱、被尊敬。既然被接受、被喜爱、被尊敬都比不过心灵的自足重要,那么被称赞、被仰望、被逢迎更没什么大不了,被仇视、被轻蔑、被诋毁,更没什么大不了。

过这样一种生活:葆有野心,保持完整的灵魂。

过这样一种生活:没有奴性,没有诈伪,不太紧密地束缚和被束缚,又不太疏离地分离和被分离。心灵的磨炼好比在树身上揭皮,心灵的净化好比在血里提纯,两者既痛苦又必要。

过这样一种生活:尊重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尊重自己产生意见和看法的能力,也尊重别人产生意见和看法的能力,只要它从心而发。

过这样一种生活:保持心灵的圣洁和纯净,仿佛你从宇宙间借来一块黄金,最终还要原样奉还。

过这样一种生活:抓紧今日起所有的日子,不游荡,不枉费,现在就读以后想要读的书,因为怕到了晚年就没有了精力,记忆力也会衰退。自己帮助自己,不把希望维系在他人,就像不拿细缆绳牵住一叶扁舟,怕风大雨大,会把它刮走。

过这样一种生活:别人的调情不要理,因为他们对一千个人说同样的话,却努力让你觉得你是唯一的那一个。

过这样一种生活:隐退。不是从市廛隐退到乡村,从广厦隐退到茅居,山林海滨之地也不是隐退的目的。隐退是为得宁静,而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过这样一种生活:有人赞扬你,看看他是什么样的人,看看他对你的赞扬是多么的狭隘,然后让你的心灵安静下来。时间无尽,你和赞扬你的人却马上就要消失,想到这里,有什么好得意?

过这样一种生活:有人伤害了你,把我受到伤害这个抱怨丢开,然后你会发现,伤害也不存在了。

过这样一种生活:像王者一样沉思。

看沉思录有感 篇2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看沉思录有感 篇3

《沉思录》是一本启迪智慧、发人深省、可以促使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得以纯洁而高尚的哲学自省书,是古罗马皇帝先哲马可.奥勒留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它使人建立朴实的信仰和高贵的道德,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庄严不屈的精神魅力。温家宝总理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并把它作为床头必读书籍。

《沉思录》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说教,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书中的许多思想,即使在两千年后今天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作者从哲学高度对人生真谛进行思考,深刻、睿智,让人高山仰止。读《沉思录》会让人在高雅思想和纯净心灵中得到慰藉。初读之下,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辩证的看待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奥勒留是位自然主义者。他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但不仅仅限于它的山山水水,而更强调尊重其客观规律。他在《沉思录》中写道:一切事物都是互有关联的,连接万物的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能够独立存在,因为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秩序地组成同一个宇宙。只有一个由万物集合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神明,万物本是一体,遵循同一法则,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对于这些本源归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灵而言,也就只有一个唯一的尽善尽美之境。这一观点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人处事遵循客观规律,合乎自然法则,这就是人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奥勒留对自己如是说。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一心一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心在别的事情上,保持内心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生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无所畏惧,如果你现在的行为合乎自然,你从小到大所说的话没有任何虚假,那么,你就能过得幸福;谁也不能阻止你获得这样的幸福。他还写道: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需畏惧,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所做的合乎本分,我们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会受到伤害。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

通过上述思考,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只有坚定唯物主义哲学观,积极行动合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并获得幸福。

2、如何看待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奥勒留在书中写道:不要像一个被强迫者那样劳动,也不要像一个将受到怜悯或赞扬的人那样劳动,而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即像社会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动和抑制自身。

相应的,马克思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思想,是从真正的自由劳动所具有的特质出发,得出其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一命题:当生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真正自由的劳动作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自由的劳动在于真、善在劳动中的统一,使得劳动具有美的性质;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劳动将对应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可阻挡的历史规律。

我认真的思索,劳动自然首先是为了生存。当生存被劳动满足之后,劳动又是为了什么。多少人是为了所谓的舒适,又有多少人是为了取悦他人?我想两者都不会从劳动本身得到快乐。劳动也是生存的方式和目的,本质是自然。能够符合自然的劳动者才是快乐的,能够创造这样劳动氛围的人才是高尚的。

3、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沉思录》非常关注人的修身养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应该做到:其一,意志要坚强。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坚定,像一个罗马人、一个大丈夫那样,一丝不苟地、保持尊严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终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头。其二,贪欲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疯狂,但恶人做事不可能不疯狂,他认为:由欲望而引起的过错比愤怒引起的过错更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当一个人愤怒时,他是由于某种痛苦或内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欲望驱使而犯罪的人却是因为经不住快乐的诱惑,他的过错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应有的自制力。他告诫自己:你所没有的东西,不要想入非非,梦想着已经得到了,要从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这些东西倘若你现在不是已经拥有,你该多么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么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为无私,为人诚实。对于所经历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从不大惊小怪,因为这一切都源于同一个命运的安排。他在内心里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违心,不要自私,不要轻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华丽的言词来装饰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闲事。

坚强意志、克服贪欲、端正思想。说的多好啊!内心的自由,来自于执着,不是对表象的执迷,而是对内心准则的坚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不断的自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会产生坚定执着追求的勇气,才会获得内心自由的幸福。

这部哲学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阅读欣赏获得点滴体会,留做温故知新。奥勒留的《沉思录》,帮助我们反省过往、思考未来,我也必将常读常考,以作鞭策。

看沉思录有感 篇4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斯多葛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我读了《沉思录》一书,觉得在将近2000年前的人能有这种认识是十分了不起的。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很有教育意义。

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在道德品格方面形成一种甜美和尊严的恰当配合;做摆在面前的事情并毫无怨言。我注意到所有人都相信思如其言,在任何行为中都不抱恶意;他从未表现过奇怪和惊骇,从不匆忙,从不拖延,从不困惑或沮丧,他不以笑声掩饰他的焦虑,另一方面也不狂热或多疑。他已习惯于仁慈的行为,随时准备宽恕,避开所有的错误;他给人的印象与其说是一贯公正,不如说是不断改善。我也注意到:任何人都不能认为受到了他的蔑视,或者敢自认是比他更好的人。他也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幽默的本领。

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ѪҺ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类似的观点在书中出现过很多,我认为这些观点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着很好的帮助。

在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一些让我们不开心的事,往往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会改变一些人。有的人开始对生活抱怨,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公平,成为了愤青;也有的人会忘记自己的原则,自甘堕落,最终变成那类他们曾经看不惯的人,做着那些他们曾经看不惯的事情。

而作者认为,那不去探究他的邻人说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注意那公正和纯洁的事情的人,或者像厄加刺翁所说,那不环顾别人的道德堕落,而只是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进的人,为自己免去了多少烦恼啊!

我认为,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从社会的大环境中孤立出来。所以,即使生活在一种违背自己原则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去适应这种环境,去和周围的人正常交往,而且在交往时不能抱有任何一种瞧不起的态度,只要不去改变自己的原则就行了。

不要把任何这样的事情评价为是对你有利的:即那些使你不守诺言、丧失自尊、憎恨、多疑、苛责、虚伪和欲望一切需要墙和幕的东西的事情,因为那更喜欢他自己的理性、神灵并崇拜神灵的人,他不扮演悲剧的角色,不呻吟,不需要独入或很多伙伴,最重要的是,他将在生活中不受死的诱惑也不逃避死亡,对于他的灵魂究竟在身体中寄寓多久,他是完全不关心的。因为,即便他必须马上离去,他亦将乐意地离去,就仿佛他要去做别的可以正派和体面地去做的事情一样;他在全部的生命中只关心这一点:即他的思想不要离开那属于一个理智的人、属于一个公民团体的人的一切。

有一个人,当他为另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准备把它作为一种施惠记到他的账上,还有一个人不准备这样做,但还是在心里把这个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而且他记着他做了的事情。第三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他就像一株生产葡萄的葡萄藤一样,在它一旦结出它应有的果实以后就不寻求更多的东西。一匹马在它奔跑时,一只狗在它追猎过,一只蜜蜂在它酿造蜜以后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在他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也不应要求别人来看,而是继续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个季节继续结果一样。-那么一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如此行动且不注意它吗?-是的。-但这也是必要的,即观察一个人正在做的事情。因为,可以说,察知他正以一种有益社会的方式工作,并的确希望他的社会同伴也察知它是社会动物特征。-你说得对,但你并没有理解现在所说的:因此你将成为我前面说过的那些人中的一个,因为甚至他们也因理性的某种展示而误入歧途。但如果你愿意理解现在所说的话的意义,就不要害怕你将因此忽略任何有益社会的行为。

如果你取得了这些名称:善良、谦虚、真诚、理智、镇定、豁达,注意不要改变它们;如果你失去了它们,迅速地回到它们。记住理智这个词是要表示对一切个别的事物的一种明辨和摆脱了无知;镇定是指自愿地接受共同本性分派给你的事物;豁达是指有理智的部分超越肉体的使人愉悦或痛苦的感觉,超越所有那些被称之为名声、死亡之类的可怜事物。那么,如果你要自己保存上述这些名称,而不想由别人来称呼这些名称,你将成为另一个人,进入另一种生活。因为,继续保持你原来的样子,被这样一种生活撕碎和玷污,是一个大傻瓜和过分溺爱自己的生命的人才有的品格,就像那些同野兽搏斗的被咬得遍体鳞伤的角斗士,他们虽然满身伤口和血块,还是恳求被养到下一天,虽然他们将在同样的状态中被投给同样的爪子和撕咬。所以你要固守这几个名称,如果你能居于它们之中,那就仿佛你回到了某个幸福之岛居住。但如果你察知你脱离了它们,没有把握住它们,那么勇敢地去那你将保有它们的一隅,甚或马上放弃生命,不是在激情中,而是朴实、自愿和谦虚地放弃生命,在做了这件至少在你生命中可赞美的事之后,再如此离开它。然而,如果你记住神,记住他们虽然不愿意被奉承,但希望所有有理性的存在塑造得和他们类似;记住一株无花果树的工作就是做一株无花果树;一只狗的工作就是做一只狗,一只蜜蜂的工作就是做一只蜜蜂,一个人的工作就是做一个人,那么这将会对你大有助益,帮助你记住这些名称。

这些大概就是作者所认为的一个拥有善的本性的人所所应该做到的事和所应当拥有的品质吧。

我们正或多或少地缺少其中某些品质,我们却没有察觉自身的缺陷,恰恰相反,我们常常去抱怨别人的恶性,却毫不在意自己在重复这他们所做过的事。因此我对自身的要求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先让自己具备那些善的品质,再去努力使别人减少恶行。

因此,我认为,在批评别人之前,首先要考虑如果自己面对同样的问题,自己会怎么去做,如果会和他们有着同样的做法,还是不要去批评别人的好,先改正自己,不要最后闹个五十步笑百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惧怕死亡,我猜测,他们惧怕死亡主要是放不下自己这一生中所获得的名利。而在书中,作者多次思考过关于死亡的问题,给了我一些启示。

我们不仅应当考虑到我们的生命每日每时都在耗费,剩下的部分越来越少,而且应当考虑另一件事情,即如果一个人竟然活得久些,也没有多大把握说理解力还能继续足以使他领悟事物,还能保持那种努力获得有关神和人的知识和思考能力。因为他将在排泄、营养、想像和胃口或别的类似能力衰退之前,就开始堕入老年性昏聩,而那种运用我们自己的能力,满足我们义务标准的能力,清晰地区分各种现象的能力,考虑一个人是否应当现在辞世的能力诸如此类的能力绝对需要一种训练有素的理性,而这种性整个地已经衰退了。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将先行消失。

死亡像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

很快,你就将化为灰尘,或者一具骷髅,一个名称,甚至连名称也没有,而名称只是声音和回声。那在生活中被高度重视的东西是空洞的、易朽和琐屑的,像小狗一样互相撕咬,小孩子们争吵着、笑着,然后又马上哭泣。但忠诚、节制、正义和真理却:从宽广的大地飞向奥林匹斯山。

在作者看来,死亡是一种本性,谁都无法逃避。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是欲望系列的中断,是思想的散漫运动的停息,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不要轻率或不耐烦地对待或蔑视死亡,而是要把它作为自然的一个活动静候它。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中国古代就有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所以我们不必对死亡感到恐惧。

同时我又感到作者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许多东西都是过眼云烟,产生和消亡都很快,唯有一些合乎本性的善,那些原则可以永存;在人死以后,生前所得到的一切都与你毫无干系了;更关键的是如果我们浪费时间,死亡会来的很快,令我们毫无准备。

确实,死亡就是这样既神秘,又普通,既遥远,又接近的事。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去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来获得一些只能短暂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呢?还不如在一生中抓紧时间,多行一些善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老了后回想起来也不会有什么缺憾,最终可以开开心心地离去。

《沉思录》一书带给我的感想远不止这些,书中的思考也不仅仅是这些,以上观点只是我所看到的皮毛。我想,如果想真真体悟到《沉思录》一书中的哲理,不仅仅需要反复回味,更要接触生活,体悟生活,只有在与生活的结合中才能感悟到《沉思录》的真谛。

看沉思录有感 篇5

一本充满平静的书,一本凝结智慧的书,一本拷问心灵的书,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帝王马克·奥勒留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沉思录》。“《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忙人们去过更加完美的生活。”美国的费迪曼如是评价。的确如此,在时隔两千年的今日,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作者内心对话。

用灵魂去思考

此刻,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让人渐渐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安静下来细细思考。作为古罗马的帝王,奥勒留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遭遇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思考,他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他就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时常自省,对镜子中的自我作出告诫与提醒。所以,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的恬淡,和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洞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渐渐疏远,信仰渐渐缺失,一切都流于世俗。我认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将是一剂良药。这种思考不是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而是一种深层的思考,是对自我心灵的拷问,是与自我灵魂的对话。如同长途跋涉需要小憩,我们在行进的过程,身体的劳累能够经过睡眠缓解,然而心灵的劳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为驿站。哪怕几分钟的沉思,也能让源自灵魂的潺潺溪水洗涤浮世尘埃。

用灵魂去生活

奥勒留认为,事物不能拂乱灵魂,“外部事物使你烦躁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境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能够将它打发掉的”。在生活中,我们容易被外界影响,让我们躁乱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来者不善”。我认为,“不善”的并非事物,而是内心无法抑制的“不善”。人经过双眼看世界,可是有个死角就是自我,看清自我,与自我对话不是眼睛能够做到,唯有用心灵。当繁琐的事物压来,你是否消极低落?当生活的不公袭来,你是否怨天尤人?奥勒留会告诉你,当你低落,当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所谓“看破红尘”,便要退隐,寻找山林,寻找海滨。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肩负的职责。奥勒留教给我们,怎样用恬静、自然、完美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其实要相信,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宁静去处,我们能够挖掘灵魂的力量,既获得平静,又担负职责,并且让这种平静更好地为担负职责而服务。所谓“大隐隐于市”,当俗世的烦嚣和肩负的重任都不能让我们烦恼退缩,我们便懂得了用灵魂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我们便懂得善用灵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灵魂去创造

奥勒留在后期很少待在罗马,大多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正如我们明白的,奥勒留并不像一般的隐者那样逃避自我的职责和义务,他从不怠慢社会历史赋予一个罗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个人所负有的职责,难道我会不乐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间而应当负有的职责吗?”奥勒留对于使命,对于职责,是进取的。在灵魂与外界使命、职责之间,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要用宁静之心、关怀之心创造出一个有爱的帝国。当我们懂得如何用灵魂去思考,如何用灵魂去生活,我们要勇于承担职责,学会如何用灵魂去创造,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为人类创造未来。要从周围人们身上汲取优良品质,热忱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要时刻不忘自我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本分,致力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热爱自我的使命,并为之努力;要抱有创造的心态,不断审视自我,完善人格,加强职责,让生命脱离庸碌无为。

看沉思录有感 篇6

《沉思录与智慧书》是一本记录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讲述了人生哲理、为人处事方法等。对我们今后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很大指导意义。要达到书中所说境界,树立良好心态非常重要。心态就是你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自己遇到事情的态度,针对同样的人和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态,从而采取的行动也不一样。有这样一个公式:成功=100%的心态+0%的方法。这个公式说明了心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具体而言,要树立五种心态。

1、积极心态。

就是凡事主动去想、去做,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去应付,做到志向远大,不断进取,永不满足于现状。要思虑周全,想在前、干在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积极就是要永远树立一种阳光心态,凡事要多看积极面,看正面,不要因一时一刻挫折而恢心丧气失去斗志,要学会正确面对人情冷暖,不消极不消沉永远保持工作激情、昂扬向上的斗志。另一方面,树立积极心态还要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人生最大的危机就是没有危机”。凡事从长远考虑,注重自身成长和提升,确立明确目标,并且内心有强烈的愿望去实现它,主动找机会去学习,自觉地去行动,始终坚信自己所追求事业必定会成功。

2、归零心态。

任何人都要抱着从零学起的态度,认真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因为取得一点小成绩自以为是,无论你做得多好,取得了多大成绩,都要不断心态归零,不断回到起点,力求把基本的事情做得更好,同时要不断虚心向别人学习,使自己不断提高不断成长,从成功走向更成功。

3、平常心心态。

就是能平淡的心情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面对自己的升降去留、面对人生的各种各样的失败与挫折······平常心也决不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而是要摆脱世俗烦恼,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要适应平淡生活,尤其是功名利禄更应顺其自然,即古人所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感恩心态。

要常怀感恩的心。要多想那些值得感谢的人,想那些值得感谢的事。对于周围的人要心存感激,你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与他们有很大关系,你的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他人的配合和帮助。对于每一天都要心存感激,这一天给你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经历和体验。多讲感恩的话。我们所有的感恩之情不要只藏在心里,要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将这种感激之情公开说出来。多做感恩的事。心存感激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要做到三个感恩:感恩于父母,是父母孕育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抚养成人;感恩于朋友,是朋友曾经给予我们人生路上许多帮助;感恩于组织,是组织为我们提供了人生成长的平台。

5、同理心心态。

就是要懂得换位思考,就是要善于站在别人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别人。而理解是和谐相处的基础。否则,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对他人的看法就会产生很多误解和成见,与人相处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的分歧,对立和冲突。对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往往没有对错之分,而是由于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而造成的。善于换位思考,遇事善于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去考虑一下,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才能做到“求同存异”,才能跟不同特点的人都做到友好相处。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