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书范文网

导航栏

×

读书有感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9-03

[荐]读书有感读后感8篇。

本篇文章将为您详细讲解关于“读书有感读后感”的方方面面。文档处理工具有助于我们快速地查找和定位所需信息,范文在各种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优秀范文可以让我们享受写作的过程和成果。希望您将此页加入收藏夹以方便下次访问!

读书有感读后感 篇1

团结可以战胜一切——读《绿野仙踪》有感(课外阅读读书心得)

团结可以战胜一切

——读《绿野仙踪》有感

常州市实验小学五(2)班马辰浩

这个暑假我读了好多精彩的书,其中我最喜爱的就是《绿野仙踪》。这本书描述了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多萝西被一阵旋风从家乡堪萨斯州刮走醒来后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神奇的国度,为了寻找回家的路,她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历险。路上,多萝西遇见渴望得到脑子的稻草人、渴望得到心的铁皮人和得到勇气的狮子,他们一起出发寻找奥芝,请他帮助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人与狗脱托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历险让他们形成了深厚的友谊。一路上,他们走出毒花海,力战怪兽开力大,对付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互相帮助,从不丢弃对方。

他们还追求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智慧、爱心和勇气。他们充满了对美和善的向往。

多萝西经常安慰同伴,“我们走吧!只要我们看到奥兹,就有希望。”美好的希望化为行动上的坚韧向前,坚持不懈给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梦想。

这本书让我知道,勇气和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坚持可以走向成功,永不放弃,坚持可以成为成功!

读书有感读后感 篇2

再读《昆仑》有感

——我的武侠情结

有人说武术是男人的童话。这话听似有些调侃讥讽的意味,但我作为一个老资格的武侠读者,并不觉着以此为耻。我读武侠**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小学时代,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在某个放学的午后从哥哥的旧书堆里翻出一些故事书来看,后来才慢慢知道这些故事书是一种叫做武侠**的东西,从此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看的东西多半是些十分粗糙的东西,譬如《残肢令》、《红灯盗》、《绝情十三郎》之类,却记忆十分深刻;后来到《天龙八部》、《萧十郎》、《边荒传说》、《七剑下天山》、《四大名捕》,才知道这个被金古黄梁温统治的江湖世界。

我最喜欢的书不是这些武林巨匠写的。这一本《昆仑》,我读了至少八年。这本**的作者笔名叫“凤歌”,出自李太白的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疏狂不羁的一句正合了我的脾胃。

最初时候,****在《今古传奇.武侠版》期刊上,于是就在每个周末都巴巴地跑去书店看有没有新本,并随时准备从每个星期25块钱的生活费中拿出4块8毛钱来买上一本。**的期刊终因各种原因不能都买齐,但在这些期刊中其它文章中却也着实认识了一些小有名气的写手,如步非烟、沧月、小椴、时未寒、盛颜、燕垒生等等等,也知道有了一个“新武侠”的说法,灼灼然有超金越古之势,北大才女步非烟更所言要“革金庸的命”。

听来多少有些幼稚,想要超越金古,谈何容易!但就是这或者并不成熟的“大陆新派武侠”,一路伴随着我的成长。

《昆仑》的故事发生在南宋末年,那个元军铁蹄入侵的纷乱年代。梁萧之父梁文靖是南宋人,曾在合州抵抗元军。然而,他的母亲有蒙古王室血统。于是一开始他便注定了一生左右为难的境地。

十岁时的一场变故让他失去了双亲,在临安独自流浪,后被隐光韬晦的天机宫收留,苦练数术,研得巧妙的机关、布阵之学。梁萧出道后,因朋友被宋军杀害,发誓加入元军,侵略南宋。然而他却迷茫了:

一天天如此攻城略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双手的血腥和元军的残暴令梁萧深深痛苦。他决定反抗元军,但他的妹妹惨死了。

后来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最终在民族仇恨和家庭仇恨的双重折磨下,导致梁萧的孤独和流放了十年。他回来的时候,元朝已经统一了中原,但是宋遗民聚集在天机宫,想回到宋朝。天机宫决定合力杀掉“叛逆”一雪宋朝之耻。

然而,梁萧却在昆仑山得到了天罚剑,而天机宫也尽了最大的努力赢得了胜利。在闻得元军大举袭击天机宫时,为保宋朝遗民撤离,梁萧与元军旧友割袍断义,与其死战,生死未卜。

**至此戛然而止,“空留明月照大江。”——看到如此结局时,一股苍凉之感油然而生。明月依旧,江水依旧,又照得尽、洗得尽这历史恩怨吗?

为抵抗宿命挣扎了半生,却依旧只换得曲终人散的结局。虽然在众口之中已成传奇,却依旧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汉奸,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只是一个渴望真正活一次、在生命中不留下任何遗憾的平凡的人……的确是“是非成败,且待后人评说”。

——令人唏嘘,也令人感慨。

我不敢说这样的一生是否值得。一生的动荡飘摇,却让他在不断地摇摆、彷徨和痛苦中真正明白了“天道”的含义,以“西昆仑”之名屹立于后世。但他没有得到他想要的:

自由的生活和放达的人生。除了自我的生命,他还有一个愿望——一个到今日都没有实现的愿望:“让天下永无战争。

”当看到这句话时,我从心底起了一阵隐秘的颤动:是的,就是这句简单的话,却涵盖了从古到今多少人的愿望和多少人的血泪!“让天下永无战争”……这也只有在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才更认识到此话的重逾千钧吧。

武侠**中的“侠”早已超出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狭隘概念,是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痛恨。

这个高节奏的物质追求至上的现实社会严重扭曲了人们的心灵,三俗滥行,侠义衰微,道德沦丧,让人哭笑不得听闻的丑闻闹剧层出不穷。

但愿武侠能够守住它的圣洁。

读书有感读后感 篇3

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我了解到了**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他关注民间疾苦,热爱文学,善于观察和总结,擅长写书,深深打动了我。

他出身显赫,长于贵族之家,从小锦衣玉食,但是却不像其他有钱人那样残酷剥削平民。成年后,他曾到村里给农民分发粮食,管理部分森林,取消对农奴的体罚。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完全对立的阶级。

他考虑农民利益的能力,意味着他痛恨颓废的贵族生活,想与家人划清界限。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发生战事时,他挺身而出,毅然参军入伍。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全面爆发。托尔斯泰来到塞瓦斯托波尔的前面。

在战斗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前去,因表现突出被授予奖章。一般来说,他应该得到更高的回报,但他不重视回报,这说明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绅士。人们不考虑升职或丰厚的物质奖励。

他的心里一定是这样想的:保家卫国是我的责任,能够为国效力我感到无上荣光。他更看重的是战争中结识的朋友,大家在炮火纷飞中生死与共,患难之交情谊自当深厚。

这说明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他在文学创作上严谨认真。《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开始于1870年,**的初步创作不过仅用了50天时间,但是托尔斯泰不满意,花费数十倍时间不断修正,经历了12次大的改动,4年后才正式出版。这时,**废弃稿高达一米多!

事实胜于雄辩,从托尔斯泰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文学巨匠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丝不苟著书立说的品格。他这人不骄傲,没有孤芳自赏觉得自己水平很高,不需要太过认真,而是严于律己,一遍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他尊重每一个表情和每一个读者。

“玉不琢不成器”,不反复雕琢,就无法把最完美的著作流传后世。可见,写作是多么耗费心血,多么艰苦卓绝的一件事,不但要用心斟字酌句,还要注意细节,不断完善。从一篇文章到一本书,作者积累了无数的汗水和智慧。

托尔斯泰是国内外著名的文学大师。他的生活是一种不断奋斗和崇高境界的生活!

读书有感读后感 篇4

沉思,让灵魂如此富有魅力

国贸20140240424姚丹

时光倒流了。当经过公元121年时,时间被吸引了,它匆忙地停止了!令时光老人迷恋的不是造纸巨匠蔡伦的以自尽的方式了结了生命,也不是汉安帝刘沽内忧外患、百事多艰的窘境,而是马可.奥勒留.

安东尼呱呱坠地,降临这纷扰的世间。从他醒来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他的生活注定是非同寻常的!奥勒留的卓越、伟大,并不在于他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或许在于他爱民如子,励精图治,但真正令奥勒留永远活在人间是他的《沉思录》,是他写给自己的那本书。

奥雷利乌斯出生于罗马帝国。我不知道是他的好运还是噩梦!虽然罗马帝国曾经繁荣昌盛,但奥雷利乌斯被迫成为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有人说奥勒留全身充满了煞气,他克死了他身边的人,罗马帝国是因为奥勒留而灭亡的,但有谁肯花那么一点点时间,用那么一些些精力,去了解奥勒留的苦痛?

奥勒留虽出身王室,但他的一生过的并不顺心如意。他在位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国内战乱不断,灾难频繁,天灾人祸迫使他不能和父母妻儿常呆在一起,只好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军营里和士兵一起度过。

辉煌的罗马帝国太过偏爱奥勒留,它刻意地用各种形式考验奥勒留。罗马帝国有意无意的内忧外患,扮成了染上艾滋病的病人,身体的防御系统逐渐土崩瓦解,经济、政治状况日渐衰落,致使罗马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大厦将倾,任他奥勒留有千般本事、万般能耐,夙兴夜寐地工作,也无法阻挡罗马帝国的颓势。

胸有壮志的奥勒留,无奈之下,只能眼睁睁看着罗马这座大厦轰然倒塌。

在大部分人脑海里,一个常年征战的人形象会是杀人不眨眼的嗜血狂魔,但奥勒留是个例外,他有战士的刚毅,亦有学者的哲思。战争不仅玷污了奥勒的纯洁心灵,也奠定了他成为哲学家的基础。战乱开启了奥勒留心里属于哲学的那扇门,奥勒留便开始默默地思索生命,拷问灵魂,即使别人认为他是神经病,因为在世人的认知里只有疯子才自己与自己对话,他也从未停止思索。

奥勒留在第一卷提到“从我的老师那里,我明白了不要介入马戏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斗戏中的党争;我从他那里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务和不听信流言蜚语”

如果说奥勒留成为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是他这一生的悲哀的话,那么有这样的一个老师是他缺憾人生一片绚丽云彩。不争不显不露正是在皇家能平安生存的必要守则,老师给他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在为人处事,更多的是在他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面。 如果没有恩师对奥勒留的影响,或许他早已经被这常年战乱麻痹了内心,何来《沉思录》之谈?

在现世中存活的芸芸众生们,整日里为了蝇头小利狗苟蝇营,为了金钱和物质的享受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殊不知,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一件多么让人羞愧的事情!浮生若梦,一切的虚名甚至身后的名声都将不复。

别以为你能活一千年。死亡在看着你。当你活着的时候,当你的行为在你的控制范围内的时候,想想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你努力的。佛陀说涅磐,上帝说你可以上天堂,真的有所谓的灵魂吗,人死后变得光明和超然?

“如果灵魂继续存在,大气怎么无穷地容纳它们呢?地球怎么能容纳那些埋葬在过去和现在的人的尸体呢?在此正像这些尸体在保持一段时间之后变化一样,不论它们变成什么样子,它们的分解都为别的尸体腾出了空间,那移入空气中的灵魂也是如此,在继续生存一段时间之后便被改变和分解了,通过融入宇宙的一种再生的智慧而获得一种如火焰一样的性质,以这种方式为到达那里的具肉的灵魂腾出地方。

”这是马可·奥勒留对灵魂继续存在的这种假设给出的回答。

当无法改变的现实使我们裹足不前,我们仍要做的是遵循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保持朴素、善良、纯洁、严肃、不做作、爱正义、崇敬神灵、和善、温柔、致力于所有恰当的行为吧”,自我道德的完善,不为他人的行为所左右,这是奥勒留应对的措施,退回到内心中沉思。他的功过也许要历史学家做更系统的论述,然而面对现实的压迫,一个高尚灵魂的深深思索仍足以令千年后的人们动容。

躲也没用,跑也没用,心情不好没用,抱怨也没用,不如干脆安下心来,慢慢地走在雨中,看每一滴雨掉下来的样子,打在身上的样子,溅到泥土的样子,闻闻真正的雨的味道。湿都湿了,还怕透么?战乱激发了奥勒留关于哲思的斗志,千年前的他,就已经懂得了若岁月静好,那就颐养身心; 若时光阴暗,那就多些历练。

生活中最让人困惑的不是没有人认是你,而是你不认是你自己。 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然而,反省自己,与自己交谈,绝非易事。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和和和的勇气。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令奥勒留常常感到奇怪的是:“这世间的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其他所有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但是不论你多么真诚,遇到怀疑你的人,你就是谎言。

无论您多么简单,遇到复杂的人时,您都有计划。不管你有多天真,当你遇到真正的人时,你就是个笑话。不管你有多专业,当你遇到一个你不理解的人时,你是一片空白。

所以关键不在于别人怎么看你,而在于你对自己有多了解。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花时间解释;不懂你的人,即使他们有长篇大论和充满真情实感的解释,在那个人眼里,你只是假装在玩。所以做最好的自己很好。太多别人对你的看法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无聊。

过度渴望被别人关注是很累的,要努力去习惯独处,要用淡然和从容看待世间万物。人生匆匆几十年,如果你总是爱自己胜过爱别人,那就是虚度此生。你一定是个非常自私的人,你肯定不会有知己。

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值得你不顾一切的爱和关心。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携手还是分手,爱情都将是完整的。当你爱一个人胜过爱自己的时候,你便会发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缺点不足,你会比以前更了解自己,你会知道怎样去爱别人才是最好的方式。

这世上我们最应该感谢谁呢?也许是那个背叛你,伤害你最深的人。因为他让你知道恨,让你知道怀疑,让你知道想哭而不流泪,让你知道人。

只有受伤和背叛才能让你重生,坚强和更好。我们的生命伴随着这样的泪水和鲜血。也许,我们所谓的共同幸福,说到底,与爱情无关,与心底的人无关。

但是在匆匆生岁月里,我们必须敞开心扉,至少不顾一切地去爱一次,哪怕遍体鳞伤、体无完肤,也要去爱。只有当我爱过,伤害过,伤害过,我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

即使你能活3000年,甚至30000年,你也应该记住一个人失去的只是他现在的生活;一个人所拥有的只是他正在失去的生命。因此,生命的长短没有什么不同。

此刻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那正在逝去的也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失去的不过是单纯的片刻。一个人不能失去过去和未来!----没有经历过的东西怎么可能被拿走?

因此,请记住两点:第一,万事万物根本上都是一样的,在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我们在一百年、两百年或是无限的时间里看到的景象,都是同一回事;第二,长寿者和早逝者失去了同样的东西;因为只有此时此地才能被夺走。如果一个人只有礼物,他就不能失去他没有的东西。

奥勒留对于“得失”的看法可谓是犀利至极。古语有云“有得才有失”。此话与奥勒留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没有得到,何来失去?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没有,他就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他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同样,世界首富会是这世间最贫穷的一个人,因为他这一刻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在将来的某一刻通通失去。

生命里有门功课叫接受:接受爱的人离开,接受亲的人离世,接受喜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喜欢自己,接受喜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一起…以及接受自己的出身、相貌、天份。无论活多大,每一次在“接受”面前,我们依然像个只会嚎哭的孩子,区别是,长大的自己会对自己说“接受,是变好的开始”。

凡事顺其自然,不要强求,要配得上心。此身乃如草芥微尘,世事转头已成空。淡然的面对,坦然的度过。

不要想你得到了什么,时时上,人们总是在失去,失去时间,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财富,失去更多的机会。不要抓得太紧。你握得越紧,失去的就越多。只有看淡得失,懂得接受,才会把长度一定的生命无节制的拓宽。

要尊重你的判断力。你的思想里没有出现不合乎自然和理性的想法,正是多亏了它,你才不至于做出草率的判断,正是它使你对人友善。”当你纠结于是否承认自己对于某事毫无头绪的时候,你应该相信你理性的判断,不要因为你的虚荣心而去怀疑。

承认自己的弱点并不羞耻。你不是一个完美的怪物。只有面对自己的能量正在下降并且在需要帮助时勇于寻求帮助这一事实,您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会对自己的判断微笑。

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浮沉,对一个人来说,只是练习而已。

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我们必须坦诚谦虚,乐观进取,向前迈进。

所有你看到的事情都将迅速的衰朽,那些目击其分解的人们不久也将逝去。活得最久的人将被带到与早死的人相同的地方。”

斯人已逝,沉思不止!

读书有感读后感 篇5

阅读是人生活中最平常做的事情,读书让人的思想升华,能让你将知识融会贯通,因为读书,所以生活才如此多彩。下面是带来的企业干部读书心得有感,快来看一看吧。

阅读,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一本好书,像一个老人,认真教导;似生活导师,循循善诱;如深交朋友,心心相印。

阅读,让人明理。在生活中,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必须是一个好的读者和勤奋的读者。他可以在孔子的《论语》中仔细品味每一句话的深层涵义,提炼出做人处事的态度与方式,也可以在曾子的《大学》中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哲学,你在感慨他知识渊博的同时,你会慢慢明白阅读的精华不在于给予人知识,更赋予人生道理。

书海的每一次沉浸,是人生的每一次洗礼,是成长的每一次迈步,一次次的书海泛舟中,他可以感悟到很多人情世故。于是,在他蓦然回首处,举手投足间,一股睿智、理性的形象便无意识地被建立,让人情不自禁地被吸引。

阅读,让人博学。

山是大的,真正能征服书山的是读各种各样的书。在阅读的同时,加入自己理性的思考,你会发现,原来每一种书,都有融会贯通之处,但在贯通处,却能将思维发散至各个方面。我们形容一个人博学,常谓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种豪气、开阔的博学境界,便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之上。

博学的人,是最懂得在书籍中寻找慰藉的人,他能时而享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惬意,时而领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时而感怀“我心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无奈,更有时激荡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壮志。因为有了书,生活才会充实,因为有了阅读,生活才会呈现出动态的精彩。

阅读,让人智慧。读书使人的思想不断变化,成熟而睿智。智慧是一块原材料,需要通过阅读把它雕刻成一块美丽的玉。

有了智慧,我会变得沉着冷静,始终坚持一种生活态度,有进取心,不自大,偏执,自信,独立,不自大,虚荣。阅读,让人的眼睛更为明亮,散发着灼灼的智慧之光,发现自然和人性之美,让人们怀着真挚虔诚的心,静悟社会之美、善、真。

阅读,让人满足。

漫长的人生道路,每一天,都是那么的短暂。也许是因为工作的繁重,也许是因为学业的忙碌,也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和无奈,一天结束之余,你会感怀生活的空虚,怀疑生活的价值。但假如此时,你抽短短一刻钟的时间,在屋里晶莹温暖灯光的笼罩下,品读一首浪漫的小诗,回味一篇高雅别致的散文,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充实和满足。

这种满足感已经上升到精神的高度,是任何物质事物都无法替代和交换的,也是最持久的。

阅读,让人平和。可曾想象过,在心情烦躁郁闷时,找一个寂静的角落,沏一杯香茗,捧一卷好书,在缕缕淡淡的茶香与书香的萦绕中,体会书里的七情六欲,人世沉浮?短短的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那一页页的书像一条条清溪,从四面八方汇集,滋润着自己干涸焦躁的心灵,让自己的心变得平静如水。

阅书之多,你会产生一种“去留无意,看窗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豁达与淡定。生活,需要宽容与谅解,人生,需要理解与尊重,而阅读,能让人真正理解“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之内涵,他能给人平和的心境,也能让人生更恬淡从容。

阅读,是一种景致。

读书有感读后感 篇6

《黑暗》是一本特别的绘本。

孩子们看的书,总是色彩斑斓,充满童趣的。但这是一本黑色的书,故事从一个叫拉兹罗的小男孩开始,他害怕黑暗。

拉兹罗害怕黑暗。他经常拿着手电筒,从不去黑暗的地方,但黑暗无处不在。一天晚上,灯泡灭了,拉兹罗以为停电了,吓了一跳。然而,黑暗使他在黑暗的地下室的橱柜里找到了灯泡。

黑暗是基调,故事的孤独弥漫。然而,故事中最大的温暖来自黑暗。找到灯泡后,拉兹罗没有合上抽屉,只是笑了笑。黑暗既有力量,又充满温情。

故事的颠倒,让我们远离了恐惧和孤独,这本书成了我女儿的最爱。我们时常会讲起这个故事,还会做“寻找黑暗”的游戏。和拉兹罗一样,她的女儿也发现了黑暗的秘密:

黑暗是自然,就像月亮和太阳在不同的时间出现一样。黑暗本身并不可怕,人们害怕未知。女儿不再害怕黑暗。

在遇到怕黑的孩子,这个故事不妨讲给他听。

中间有一段我想和大家分享:

“你也许害怕黑暗,但是黑暗不怕你。

这就是黑暗总在你身边的原因。

黑暗在角落边偷看,等在门的背后。

你几乎每晚都能看到天空中的黑暗。

当你凝视星空时,黑暗也凝视着你。

如果屋顶不吱吱作响,雨就会落在你的床上;

没有一扇有滑又凉的窗户,你永远看不到外面;

没有楼梯,你永远无法到达你藏在黑暗中的地下室;

没有衣柜,你就没有地方放鞋子;

如果没有浴帘,你会把水溅到浴室里;

没有黑暗,一切都是明亮的。

你永远不知道你是否需要灯泡。”

因此,存在是合理的,黑暗没有什么可怕的。

读书有感读后感 篇7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也需要通过读书来不断的自我学习与提升,那么教师读书心得该如何去写,下面就是教师读书心得之读论语有感,请参考。

孔子主要主张仁即仁爱。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想我首先需要的是仁爱。孔子不仅是一个勤奋、乐观、宽宏大量的人,而且是一个谦虚的人。在第七章的第二部分,他写道: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只有不懈学习的老师才能不懈地教学。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诲人不倦,我的理解不单单是要为人谦逊更要乐教、善教,以仁爱之心施教。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理解的应该是做一个仁爱之人。它用许多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好的道的品质会使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爱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未来的日子我将继续不断的深读《论语》,领悟精髓,学习孔子先生的为人之道,用运用到工作中,生活中,做人中。

教师读书心得之读论语有感2

在没有学习《论语》之前,我自己经常问自己,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一个我?

它也常常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以致流连忘返;有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时无法理解。

学习《论语》之后,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思索,虽然没有彻底悟透,但是,已经找到了思想的根源,解决问题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待事物的态度。

《论语》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阐述着国人内心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

做什么样的人?《论语》思想的核心:做人。

建设精神家园首先要读《论语》。读《论语》,学做人。追求为人大道。

不局限于职业、事业;不局限于成才成名;也不局限于物质生活享受。先做人,后做事;先做好人,后做贵人、名人。

教师读书心得之读论语有感3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种教学方法受到**人民的称赞。颜回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

这里所说的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化教学密切相关。新的教育观还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精神王国和情感天堂。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教师读书心得之读论语有感4

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但是现在翻阅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及其追随者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和教育思想几乎都包含在语录中。三个人,一定有我的严老师,学得又快又急,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依然睿智而有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了一个广泛的真理:最好的就是最好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因此,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而不是自大。 我们应该谦虚有识,向孔子学习,使自己更加完美!

读书有感读后感 篇8

教师读书心得:读书有感“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

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

寥寥数言,一语中的。主体部分巧妙地结合了人物自身的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体验和评论,读起来很有意思。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文字评论,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

一、联想丰富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与他的词相联系;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归南后的朝廷不喜欢辛弃疾?

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展示了辛弃疾从爱国者到爱国诗人的心理历程。

二、以评带传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然而,这些跨越数千年、数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创作风格中一个个活了下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

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

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

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种能量不能转化为刀枪之力,也不能转化为行政之策,只能转化为诗歌。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着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

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缺点是缺乏严肃性和活泼性。

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他的评论不是抽象的概括和枯燥的教条,而是生动和唯美的。

像“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活动范文吧 NnS88.cOM)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