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书范文网

导航栏

×

巴金《春》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04

巴金《春》读后感1000字。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作品这部作品,是作者的一种感情抒发。在阅读作品后,为了让我们的感悟更加深刻,不妨动动笔将它写下来。那该如何来写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我们为你呈现“巴金《春》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巴金《春》读后感 篇1

《春》是巴金的小说三步曲中继《家》之后,《秋》之前的中部小说,它介绍的是:在一个旧社会封建体制下生活的大家庭里,一个少女如何背叛婚姻、家庭,获得了人身自由的故事。

这是一本表面看起来轻松、喜悦,脱离当代现实社会思想禁锢的故事,但实际上,当你在读故事的每一个情节时,心里却总是伤感、郁闷、愤怒的。

特别是当你看到高家四小姐和二小姐的那股软弱劲儿,真想走进去,一把掐死她们,然后再扔到粪坑里。或许只有看到三小姐的大胆、活泼、天真,琴小姐的善良、好学、乐观时,紧蹙的双眉才会稍稍展开一些。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老妈告诉我,小姑年轻时剪了一个齐肩的短发,而被隔壁老太太骂男不男,女不女的闲话,算来,小姑至今也有40多岁了吧。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女人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包了小脚便有炫耀资本的封建年代,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条件,让我们这一代人被父母纵容得少了很多对生活的辛酸体会。偶尔听老人们或者CCTV科教频道里的“探索。发现”讲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历程时,是多么让人值得敬佩啊!

后话:巴金的小说嵌入了很多四川方言语的成份,比如“揩汗水”(擦汗)、“冲壳子”(吹牛)、“太晏了”(太晚)、“惯使人”(纵容)、“好丧得”(丢人)等等,使人在文字的阅读上特别轻松和诙谐。但是,这里面偶尔也会出来一些通假字,让人琢磨半天。当然纵使再好的作家,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完美。

巴金《春》读后感 篇2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淑英、琴、蕙、淑华、芸和淑贞几个主要的女孩子。淑英在知道自己的需要嫁给一个名誉很坏的人之后,她除了听从父亲的意思却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无可奈何地熬着日子,逐渐变得沉静和忧郁起来。好在她还有善解人意的琴表姐、鼓舞和激励她的表哥觉慧和觉民。她一步步地看到了希望,在他们三人的帮助下也逃出了高家这个大牢笼,到了觉慧所在的上海,去追寻自己的希望。最后她给琴回信说:“春天是我们的。”她终于做到了原先杂志里看到的能够支配自己命运,自由地去生活去爱的女子那样,她大概那个时候才觉得自己的美好人生真正开始了吧。她也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大的欣慰。

向来不喜欢多愁善感的女子,可是我也懂得淑英的无奈,满心忧愁的女子是无法看起来欢愉的,好在她一点点地愿意在改变了。从她坚持着学英语就可以看出,她想沉淀自己去寻找外面的世界。后来在觉慧觉民的明示暗示下看到了出逃的这条希望,她终于渐渐开朗起来。因为有希望所以会振作。这不也是我们应该要有的么?就算对未来自己要干的事情充满了迷茫,也不能因为迷茫而得过且过,要努力地去寻找希望。自己的力量不够,那就寻找他人的指导和帮助,希望总会一点点地出现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其实我早就在看的时候心里暗暗急道:“怎么还不快想办法帮她逃走啊?!”不过后来也渐渐明白,淑英身为女子,跟觉慧肯定还是不一样的,女子从来都是封建制度的最大牺牲品,她们的反抗相对男子来说更加微不足道。更何况她还是三老爷克明——这个封建家庭大家长里最有“道学气”的人的女儿,想必更加难以挣脱这个牢笼。

淑英的英文教师是远房亲戚陈剑云,是一个身体不好家道中落的落魄男子。在大家眼里他是悲观怯弱的,在淑英看来他也无法给自己真正的实质性的帮助。可是他把淑英当成了自己生命里的第二颗星星,他靠着这亮光寻觅前进的路。他因着淑英的开心而开心,因她的难过而难过,他总是在她难过的时候叫她要对自己有期望,他总是先察觉到淑英的心态变化。虽然总是愧疚地感觉自己不能真的给她帮一点忙,却还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安慰和鼓舞她。想想我们自己的朋友遇到了悲哀的事情却无能为力,也是这样的感觉。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别无其他,只能期望当事人自己可以想明白、挺过去。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悲伤时,必须要学会倾听,就算自己不能真的帮到对方,但是我们的支持和理解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没有逃跑之前身边人的精神抚慰,淑英恐怕也是会郁郁而终的吧。他十分坚决地对淑英说道:“倘使有一天你需要人帮忙,有一个人愿意为你的缘故牺牲一切。”最后他果真做到了,他主动提出护送淑英到上海,便一路照顾淑英,直到他在上海因肺病去世。能尽力帮忙到如此,淑英很幸运。我深深地为《春》里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感动,愿意倾听和全力帮忙,以积极的思想相互鼓舞。亲友如斯,还有何求?

淑英是陈剑云生命里的第二颗星星,那第一颗呢?是琴。但是琴早就与二表哥觉民互相喜欢,并且在第一部里也冲破了家庭阻碍,未来是十分美好的。琴在觉民和一帮朋友的引领下,越来越向新女性的方向发展,还在朋友们发起的《利群周报》里担任了编辑一职。她逐渐在接触一个更加广大的世界,姐妹们都羡慕她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和追随新的思想。她这颗星星,升到了陈剑云差不多不能看见的高度了,照耀在了另一个与她更相匹配的觉民的世界里。如果环境允许,高家的女孩子们也是能够逐渐地成长为这样的新女性吧。在不断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同时,鼓舞身边的人跟自己一样去探寻一个新的世界,这才是真正值得深交的朋友。

巴金《春》读后感 篇3

《春》中的觉新比《家》更具悲剧色彩了,却依旧纠结于思想的清醒和行为的软弱之间的矛盾之中,但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崩溃、绝望,他心中的天平最终还是倾向了琴和觉民这类有思想有胆识的进步青年这边,所以他像帮觉慧一样二妹淑英逃出了高家,使她从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中挣脱了出去。

觉新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两部作品下来,他是巴金先生塑造的最出色的人物形象之一。觉新是个彻头彻尾的可怜人,由于种种的原因他掌握不了自身的命运,他是那么的痛苦和不忍心却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的人相继离世,弟妹们痛斥他的不抵抗主义,他坦然的承认自己本就是这样的人却依旧隐忍的活着。但他却让我恨不起来,我对他的同情和惋惜总多过怨恨。

当他视海臣如生命般疼惜,把自己生命的唯一的温暖和希望都给了海臣; 当他表面应承着克明打理淑英的亲事,其实暗地里却与觉民、琴一起帮淑英逃婚; 我开始觉得觉新变得可爱起来。 虽然他不像觉民、琴一样敢爱敢恨、敢于斗争,但实际上他才是那个时代最典型、最真实,同时更是最复杂的知识分子形象,正是通过觉新的所做所感,我才真正读懂了那个封建时代人们的无奈和拥有进步思想的可贵;正是从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中,我才切实地感受到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彷徨与无助。

觉新并不是巴金先生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专制的有力罪证。他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是时代的牺牲品,他的命运是最坎坷也是最令人惋惜的。 觉民和琴 这两个任务是那个封建时代的非主流,当时社会的主流是旧礼教、旧思想,大多数人们都愚昧地以冯乐山这类假仁假义的卫道士马首是瞻。蕙正是被封建迷信的思想残害致死,所以觉民和琴才会不断宣告:我们不是攻击一个人,我们攻击的是整个制度!最终他们胜利了,淑英成了第二个觉慧,在她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成功脱离了家,我知道春天是我们的。当我看到淑英写给琴的信上的这句话是,我不禁流下泪水,我为淑英的春天而感动,为她敢于追求幸福和理想而欣喜,更为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冲破旧制度的牢笼而痛快!所有的旧制度、旧思想通通滚蛋吧,春天永远属于我们!!!

巴金《春》读后感 篇4

巴金的《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家》延伸,读了些《春》。读完这本书,书中的很多情节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书中的人物更是深入我心。读完这本《春》那些原来没有表达出来的一种抑郁的感觉又重新涌上了心头,一种不平、一种压抑、一种心痛。

很是喜欢淑华,这个看得很开的三小姐,她没有淑英的心里焦虑,没有淑贞的胆小怯懦。她很少为觉新的遭遇而感到痛心,很少去站在淑英、淑贞的立场切身体会她们的无奈。开朗活泼的淑华每天在这个压抑的高家公馆里享受自己作为小姐的难得的一点快活,会把克定夫妇的争吵当作热闹看。也许淑华是没有琴那种改变时代的抱负,也许是淑华没有淑英那不服命运的反抗,也许是淑华没有淑贞对于爸妈不和的惧怕。在那个女子不能抛头漏面的年代,淑华的优良的心理素质给她带来的是相对满足的生活。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被他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所决定的。当觉民要带那群小姐们出去见见世面的时候,淑英对于父亲的惧怕、淑贞对于没有和好父母的担忧,只有淑华自己主动向觉民提出内心的渴望,我不要紧的,妈不会阻挠我的。淑华这句话说出来是挺让淑英淑贞嫉妒甚至有点不顾他人的感受,但同时也是这句话道出了淑华和高公馆里公子小姐们的不同。淑华不是淑英,没有那个把自己往火坑里推的父亲;淑华不是淑贞,要求裹足底母亲,没有整天吵架大闹的爹娘。淑华有的是横竖不会干预她很多但同时自己认命的周氏作为母亲,有觉新这样会承担的作为哥哥,有觉民的逃婚作为借鉴,有觉慧的出逃作为榜样。在高公馆里,除了觉民觉慧,淑华是这一代里最敢于追求自我的,但同时由于缺少对于社会的深入认识和对周围人的体贴感受,淑华对于这个家这个社会没有那么多的失望。淑华不是高公馆最自由的也不是最有思考能力的一个,但她肯定是最幸福的。

觉新也许是大家最同情的一个吧。大哥到处敷衍,见人就敷衍,敷衍了一辈子,仍然落得这样的结局。想要照着家庭给安排的路线走下去的觉新就这么敷衍着,为了敷衍高老太爷,觉新放弃了深爱的梅娶了那个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钰,当对生活逆来顺受的觉新渐渐的和那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姑娘发展出感情,摩擦出爱情的火花并经营起自己温馨幸福的小家的时候,又是封建礼仪破灭了他的希望钰和梅这两个平生最爱的两个女子的离去有把他扔进绝望的深渊;和乖巧的儿子海臣相依为命也许是觉新那仅有二十多岁生命的最终结局,但是上天不甘啊,他不甘愿让这么一个悲剧的人就那么平静的度过下半生。脑膜炎,现在听起来还有点让人心有余悸的字眼,就那么突如其来的降临到觉新那讨人喜欢的小儿的身上。

看着唯一的寄托就那么痛苦着,一向敷衍的觉新不再有那么多的顾虑,亲自去请了西医,当我还在为觉新能够不顾高公馆最有威望的三爸反对去找那内箔的西医而有些许欣慰的时候,随着觉民的回家,这个不幸的消息泄漏了出来。海臣对琴、淑英姊妹们的亲热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海臣一直不同于觉人觉英的调皮,他会听爸爸的话放弃再玩一会的渴望,快快睡去;他会立即离开会讲故事的琴,当爸爸告诉他琴的离去的时候;他会在病痛中忍住哭声,只是因为觉新的不让。我不敢想象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夭折会变成什么样子,象父亲一样向家庭向社会妥协的懦夫?象觉英一样的对打骂麻木的纨绔?很难想象他能够同觉慧一样激烈的对抗这个令人极度不满的社会。上天对于觉新就是这么的残忍,觉新比谁都更懂事,他接受可以给家族帮助的政治婚姻,他接受妻子在外面艰苦的生孩子的迷信,他接受海臣被庸医耽误的死亡常常感伤的觉新总是被命运伤感。从前不曾拥有的事务在失去后总会使人感到悲伤,没有人能够做到就当从来没有拥有过。

巴金《春》读后感 篇5

对于巴金这个名字很早就已经知道了,但是真正读他的作品还是从《激流三部曲》,最近读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春》,《春》是《家》的延续。《春》给了我很多的感悟,我先说说我自己的读后感,然后我要继续看我的《秋》啦。

巴金的《家》、《春》、《秋》是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在上一部《家》中,主人公高觉慧在封建礼教的一步步逼迫下,一气离家出走。他的这一出走,给高淑英树立了榜样。然而,在高公馆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她的心忽起忽落。

父亲高克明的主意,淑英该嫁给那个放荡不羁的陈克家的儿子。可十七岁的她不愿如此早的出嫁,她羡慕觉慧的大胆,与他通过自己的来的自由;琴是她当时唯一精神上可以依靠的人,琴的乐观,使淑英从阴暗的心理中稍稍解脱;婉儿,那个从高公馆代替鸣凤嫁给了冯乐山的丫头,婉儿在冯家所受的不公的待遇,令人心酸;蕙,又是一个被逼破的可怜人儿,没有主见的母亲,软弱的祖母,拗不过固执的父亲,一手包办的婚姻,何来的幸福?因为这些事情使天性软弱的淑英更加绝望,甚至想过去追随鸣凤,做一个烈女子,依身于那一片粼粼的湖面上。

海儿的离世,家庭的纠纷,初次出游,蕙的出嫁,觉民的表演,蕙的难产……一次次打击,一次次的鼓励,都在淑英的心上刻下一道道印痕,更加坚定了淑英的决心。经历了这些磨难,是淑英更加坚强,更加乐观,开始学习新派的知识,不再动寻死的念头。但是在父亲的再一次威逼下,淑英下定决心:出逃,离开金陵,到上海去,去找堂哥哥觉慧。

淑英的顺利出逃,似乎告诉家人,无论是具有抗争精神的哥哥,还是自己这个以前的大小姐,都可以凭着自己,与别人的的帮助逃离那个监牢般的“家”。

海儿因封建思想,误吃药,耽误病情,而使公馆丧失了一个可爱的身影;叔父叔母之间,仆人之间,孩子们之间,一切杂事使淑英头昏脑胀;为了新鲜事物,偷偷到公园,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因被亲人遇见,处于封建的思想,被狠狠地批评;见证那蕙的不幸的婚姻,无法反驳,去葬送自己的幸福;觉民报社在戏院的表演,触动了淑英的心,又燃起了她的希望之火;蕙因父母、丈夫的固执,没有送去医院,后来因去医院太迟,又使两条人命葬送在封建思想的深渊里。

无法想像淑英,那个在开头柔弱的娇小姐,居然可以成为与之前反差极大的新青年。琴,觉民,觉慧的帮助;蕙,婉儿,鸣凤的刺激,促成了这一皆大欢喜的结局。

觉新这个人,是个可怜却又十分重要的配角,作为高家的长孙,他肩膀上的担子十分沉重。却因性情的软弱,无法起身反抗,自己的所作所为,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成为一名无辜的牺牲者。

“上海”在《春》中,就是幸福,就是美好,它代表着新一代的青年们的追求。

在“尾声”中的一句话“春天是我们的”给我的感触良多:“春天”是光明的,美丽的,它象征着一切美好事物,但在它的背后,又有多少无辜的人牺牲。淑英追求到了春天,春天也使她无比的欢心。春天是属于那些懂得进取,能够冲破一切阻碍,能争得自己自由幸福的人们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自己的春天,抗争已有的不公正生活,不要害怕那些艰难险阻,那不会将你拦下,也许,它还会成为你通向春天的铺路石,使自己进一步成为春天的主人。

巴金《春》读后感 篇6

午休间隙,逛荡到书柜前,挑挑找找,犹犹豫豫,最后拿起来巴金的《春》。

在犹豫,在这个年纪去读这样的故事,与同辈好像有点格格不入;

也在疑问,同辈都在读写什么书?

曾经在网络上搜索,“好书推荐”,网页中跳出来的都是:“人生中必读的十本书”、“提升自我的30本好书”……看到这类标题,我瞬间对里边的“好书”没了兴趣。许久没有去图书馆,精挑一本书,抱着啃读;也许久没有捧起一本课外闲书,点起小夜灯,让心情随情节跌宕起伏……

觉新,淑英的大哥,经历了丧妻失子之痛,在巴金先生的笔下是个十足的可怜人,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同时无法帮助拯救弟弟妹妹们的命运,大家痛斥他的不抵抗,他却更坦然承认自己的懦弱,但是这样的大哥却让人更加心生同情。在见证了蕙的不幸之后,他终于可爱起来。虽然觉新没有觉慧、觉民和琴的敢爱敢恨,也没有敢于斗争的勇气,但实际上,他才是那个世道最典型、最真实、最复杂的知识分子。觉新的转变,才是在那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中最难能可贵的;正是从他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中,才能了解到那个时代青年人的迷茫与无力。

淑英和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命运,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淑英和蕙一样,要与从未谋面又臭名远扬的官僚世家男人结婚,这之间并没有什么感情基础,更不会相互理解。封建社会,婚姻就是一次安排、一种结合、一种利益的勾结,女性沦为当中的牺牲品。这样的结合注定是失败的,但是淑英最后对这样的婚姻制度进行了反抗,她最终逃出了家庭的束缚,成为了新青年。然而,蕙却无法逃离,最终死去。事实上,淑英与蕙被赋予这样截然不同的命运,其实是一种反衬、一种对比。鲜明强调了蕙以及更多这样的女子的悲惨命运以及被封建制度所迫害的心灵。蕙的死亡是一种对封建制度的宣战、一种呐喊。淑英的反抗与重生,给了那个封建时代以重重的一击。

写着写着,不免在心中升起了一阵酸楚,酸的是巴金先生笔下刻画的觉新与蕙,在抗争中还是沦为了牺牲品;也不免心中升起激进的情绪,我无法真切感受到淑英的那种挣扎,也不能深刻体会到这中间的辛酸、无奈和悲哀,却领会到淑英争当新青年的那种心情。

小说结尾“春天是我们的”呼应了主题《春》,春天是明媚的,它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但是每颗春芽的背后,又有多少颗花瓣的凋零、树叶的飘落。春天是属于那些懂得进取,敢于冲破阻碍,为自己争取幸福的新青年。

故事终究是个故事,跳出巴金先生的故事,平静我的心情。文学小说就是这样,总能让人心情跌宕,久久不能平复,引发人的思考,平静人的思想。突然想起之前的犹豫,我本是个标准理科生,可我就爱读这文学,这样的行为让我看起来像个标准的文科生。可能就是这样的理科爱文学的矛盾,让我“犹犹豫豫”,显得与同辈“格格不入”吧。

巴金《春》读后感 篇7

今天,在绵绵春雨中,我读了现代文学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朱自清的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清新的文字、淡雅的风格,让我深深陶醉。阅读他的散文,不仅仅是眼看口读,更要用心去品味。

《春》里的春天是四季之首,繁花烂漫。山醒了,水醒了,小草醒了,花儿醒了,还有和风、细雨和城里乡下的老老少少,组成一幅美妙的春景。斑斓的色彩,芬芳的气息,宛转的曲子、笛声,强烈刺激着我的感官。静的是物,动的是人;静的球开始滚动,动的风筝在飘荡;春天里的一切都仿佛有了生命。晴天也好,雨天也罢,风雨阴晴总相宜。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不着痕迹,朱自清为我们勾勒出一季如画的春天。文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草的生长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也向我们暗示,嫩绿的春天已在不知不觉中来到我们的身边。

《春》里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寓意着美好的开端。只有春天的萌动,才有夏天的繁华,才有秋天的收获。“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期望。春天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是变成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还要“安静和平”,人、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朱自清的春天,就是一种幸福生活的象征。

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散文家、学者,更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人士。他生活在旧中国,生活在战争和饥饿中。今天我们品读这些清秀精到、雅俗共赏的文章时,难道你仅仅认为很“优美”吗?而我却觉得还有一点“忧美”,隐隐的“忧郁忧患之美”。这么绝妙的天地人和谐的春天,对于生活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一种梦想,只能“盼望着,盼望着”。

现在的人们养尊处优,已习惯了慵懒,对于美好的东西,经常是熟视无睹,而且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春天和未来,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茁壮成长,才有祖国的的繁华和收获。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能愧对“祖国春天”的称号,要让花开更红更香,要让草长更绿更广,为真正实现朱自清梦中的春天,添上浓重的一笔。

巴金《春》读后感 篇8

这是一本表面看起来轻松、喜悦,脱离当代现实社会思想禁锢的故事,但实际上,当你在读故事的每一个情节时,心里却总是伤感、郁闷、愤怒的。

特别是当你看到高家四小姐和二小姐的那股软弱劲儿,真想走进去,一把掐死她们,然后再扔到粪坑里。或许只有看到三小姐的大胆、活泼、天真,琴小姐的善良、好学、乐观时,紧蹙的双眉才会稍稍展开一些。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老妈告诉我,小姑年轻时剪了一个齐肩的短发,而被隔壁老太太骂男不男,女不女的闲话,算来,小姑至今也有40多岁了吧。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女人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包了小脚便有炫耀资本的封建年代,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条件,让我们这一代人被父母纵容得少了很多对生活的辛酸体会。偶尔听老人们或者CCTV科教频道里的“探索。发现”讲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历程时,是多么让人值得敬佩啊!

后话:巴金的小说嵌入了很多四川方言语的成份,比如“揩汗水”(擦汗)、“冲壳子”(吹牛)、“太晏了”(太晚)、“惯使人”(纵容)、“好丧得”(丢人)等等,使人在文字的阅读上特别轻松和诙谐。但是,这里面偶尔也会出来一些通假字,让人琢磨半天。当然纵使再好的作家,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完美。

猜你喜欢

更多>